高教学会副会长张大良讲话:《构建数字化育人体系,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1-05-22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同志们:
下午好!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在喜迎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们相聚在美丽的滨海城市青岛共同研讨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和数字思政工作体系的构建,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向本次论坛的参加表示热烈祝贺,向参加本次论坛的嘉宾和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欢迎。

张大良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我们探讨“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和数字思政工作体系的构建”,十分重要、影响深远。下面,我结合论坛主题说四点想法和建议,与大家分享供大家参考。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5G等现代信息技术方兴未艾,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正在广泛深入地推动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迎接数字时代,数据正在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数字化转型正在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在建设“数字中国”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加强“数字校园”顶层设计,实现教育空间智能化、教育资源数字化、教育管理信息化,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数字产业支撑学科建设,支撑教育现代化。

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数字化育人体系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基于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解决人类发展困境的“中国方案”。数字化育人体系构建进程中,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从以下五点考虑。

一是以人为本,需求导向。

数字化育人体系的构建要贴近学校教育教学需求,贴近学生校园生活需求,贴近一线教师工作需求,贴近学生成长成才需求。要回应师生关切,破解现实难题。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友好体验感,激发学生参与的内生动力。

二是创新驱动,技术赋能。

要顺应数字技术发展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推动高校育人工作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做好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更好地支撑服务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改革创新,为提升办学水平赋能加油。

三是系统规划,统一标准。

要树立系统思维,统筹校内各部门,协调教育各环节,综合考虑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服务总体布局,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特别要注重数据标准的研究,以标准确定规格,明确目标和重点任务,完善评价体系。

四是数据融合,开放共享。

要开展教育数据治理,推动业务流程再造,有序推进系统集成和数据融合,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开放数据超市,充分发挥数据驱动效能,营造良好的数字校园生态。

五是绿色安全,持续长效。

数字时代在建立开放共享机制的同时,需充分认识网络安全和数据风险,建立完备的数据保护机制,构建完整的数字校园安全保障体系。适当超前布局,应对技术更新换代带来的风险,保持较好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确保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构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今天我们探讨构建数字化育人体系,正是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用数字技术助推高校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协同育人系统工程建设,助推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助推教育资源供需优化。

一要加快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构建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机制。

要深化高校“放管服”改革,加强业务协同,促进流程再造,推动管理服务“减流程、减证明、减时间”,让数据“多跑路”,让学生“少跑腿”,增强学生获得感。开展教育数据治理,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充分发挥数据效能,开展大数据分析,推动教育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教育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教育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全面提升教育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个性化水平。

二要构建协同育人工作体系和平台抓手,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对标全新要求,彰显时代精神,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优势,搭建协同育人信息化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聚集多重育人要素、育人资源、育人力量。要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创新课堂内容和形式,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鼓励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新型互动式课堂形式;要重视第二课堂隐性教育,开展思教融合,统筹区域内思政教育资源、历史文化资源、自然地理资源、实习实践资源,作为学生教育实践活动载体,丰富教育内涵,发挥实践育人效能。还要加强第三课堂网络育人,打造跨高校可管可控集约展示互动平台,寓价值观教育于网络学习。通过移动互联网,链接校内外各种育人力量,链接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链接“家庭学校社会”三大领域,做到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域协同,形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合力,构建起“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

三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优势,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开展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108万教师合计开出1719万门次数字化课程,在线学习学生共计35亿人次,实现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和冲击,使“互联网+教育”新业态实现加速发展。让全民都熟悉了在线教育的模式。

但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2020年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往往是依托第三方平台开展的,增加了安全风险和不确定性。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准确把握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做好高校在线教学支撑平台建设和储备,以学生和学习者为中心,构建纵向上衔接教育主体各年龄阶段,横向上贯通社会家庭学校各领域的网格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全新教育生态,让教育覆盖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四要推动高质量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优化教育资源供需配置。

我们都很清楚:平台支撑,内容为王。要推进高校精品数字化在线课程建设与数字出版,重点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四史教育等领域。通过完善课程设计,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焕发课堂生机。探索“影视+思政”模式,构建优秀电影及其他优秀文化内容进校园长效机制,推动数字资源内容“进课堂、计课时、算学分”,创新开展思政教育。鼓励高校师生原创,鼓励创新创意。探索建立数字思政创新研究中心,依托3D、VR/AR等技术建设沉浸式、场景化、体验式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助力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通过教育教学大数据分析,加强对学生学习和思想状况的动态分析和整体把握,实现教育过程互动和教育效果的实时监测、评估,实现个体成长链基础上的精准画像、需求研判、供需调整、按需施策。最终达到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保障教育效果。

四、全面推进 “高校数字校园思政专题精品项目”培育计划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校数字校园和数字思政建设落细落小落实,“十四五”期间,前两年作为试点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筹集专项资金支持项目试点,助推高校实现教育管理服务信息化、教育资源内容数字化、教育空间设施智能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负责对整体项目进行系统规划、整体部署、分步推进,并对培育项目的建设标准、技术架构进行统一要求,项目建成后各高校可有序推进系统集成和数据融合,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和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数据驱动效能。

在今天上午的交接仪式上,“高校数字校园思政专题精品项目”培育计划已全面启动,后续将通过学校申报、学会论证、认定立项、项目建设、总结验收等流程规范项目管理,保障项目层次,相关高校可以关注后续动态,为数字化育人体系的构建贡献智慧和力量。

同志们,信息技术加速演进,数字时代未来已来,高等教育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勇立潮头、主动作为,聚焦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以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END

全国校园电影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