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创新思政课堂,党史影片《重生》受师生好评

2019-11-06

大信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信科

原创

11月5日下午,在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近200名师生聚精会神,认真观看党史纪录电影《重生》——国内首部全面讲述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28年光辉历程的纪录电影。这部党史影片走进北大本科生思政课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重生》再现青年时期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重生》

北京大学是中国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当前,北京大学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生》这部电影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而共产党的初心也早已融入北京大学的精神血脉,成为北大办学的灵魂和指导思想。这部党史纪录电影是中教华影全国校园电影院线为我国高校师生专门定制的影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回顾中国共产党艰辛历程重要论述的影像化呈现。革命史诗波澜壮阔、英雄事迹可歌可泣,被广大高校师生称为“青春版党史片”。


师生感想

影片放映结束后,记者采访了观影活动现场的部分老师和同学。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熊校良谈到,思想政治课是一种以思想影响思想的课程,不仅需要思维逻辑的通达和深刻思想内容的支撑,还要注重教育方式,讲好故事。要避免故事还没讲好,就给同学们强加观念。《重生》这部电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作始也简,将毕也钜”的辉煌历程,全景呈现了党带领全国人民从“浴火重生”到“征途如虹”的壮美画卷,这是百年来中国乃至全人类最精彩的故事,而且影片在史诗般叙事格局的基础上匹配了壮观精彩的画面,场景和道具都非常考究,再配以活泼的影视化视听语言,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节思修课“看电影学党史”,这种方式是同学们乐于接受的,有利于在学生思政教育上提升政治高度、强化思想深度、扩展知识广度、传递情感温度,有利于思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熊校良还提到,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目前正按照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生》回答了党为什么出发、向何处去、如何去的重大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开展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影片配套的线上党史知识答题活动,也是巩固主题教育成果的有益方式。《重生》的播放助于让同学们了解中华民族的重生、中国共产党的重生、革命先辈的自我重生,也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同学们的使命担当,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激励同学们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做向上、向阳的圆梦新一代!

放映前熊校良向同学们介绍北京大学是中国研究和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9级本科生李兴陇同学表示,“电影的标题让我想起了四个字——凤凰涅槃。作为一部纪录片,电影讲述了从建党到建国的这段历史。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重生”的历史。我在军训期间就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看完这部电影更加坚定了我加入党组织的决心。

李兴陇同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9级本科生李浩雨同学谈到,“在电影开头,一颗珠子在溥仪面前掉落,这让我想起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革命年代,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抛头颅、洒热血,恰恰证明了历史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而中国共产党也从来没有辜负这个选择,团结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李浩雨同学


作为北京大学校本部学生人数最多的院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独立承担了本院大一新生的思政课教学。近年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一方面贴近学生,结合日常案例教学,通过课堂及时把握同学们的状态,从而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辅导;另一方面注重实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广大青年提出的“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的号召。2019年暑期,学院组织229名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实践,以脚步丈量大江南北的土地,用青春告白祖国山河的壮丽。此外,学院每年在思政课堂上都会举办王选院士先进事迹报告会、开展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英雄是否以成败论”等为主题的辩论赛。在国庆70周年之际,深入开展了一系列“青春告白祖国、我为家乡点赞”的活动,课堂互动性强、气氛活跃,深受学生喜爱。




全国校园电影院线